你了解失智症吗?

失智症,也叫阿兹海默症。它已在美国十大死因中排名第六,并且它是“唯一无法预防、治愈,甚至无法减缓恶化的疾病”。

失智症十大警讯

美国失智症协会提出了失智症十大警讯,并提醒只要出现任何一项警讯,就应该立即寻求专业医师的诊断。

1.记忆力减退影响生活:

经常忘记事情,即使经过提醒也想不起来,包括重复购物、发问、服药等,容易忘记近期发生的事。

2.计划事情或解决问题有困难:

如无法处理帐单、依照熟悉的食谱做菜等。比较不能专心,需要更多时间来处理以前熟悉的事情。

3.无法胜任原本熟悉的事务:

如资深厨师炒菜走味、银行行员不会数钞票等。

4.对时间、地点觉得混淆:

不知道现在是白天或晚上?不知道身在何方?在自家周围迷路而不知道怎么回家。

5.对视觉影像和空间的理解出现困难:

在阅读、判断距离远近、决定颜色或对比上出现困难,如误认镜中的自己是另外一个人,而觉得屋里还有其他人存在。

6.言语表达或书写出现困难:

如想不起来“笔”、“邮差”等名词,只会说是“用来写字的”、“送信的人”。患者在会谈或者讨论中可能中断、重复或者不知道如何进行。

7.把东西放在不合理或不恰当的位置,且丧失回头寻找的能力:

如拖鞋放在棉被里、水果放在衣橱等;在东西搞丢后,不能回头一步步寻找,所以时常指控他人偷窃。

8.判断力变差或减弱:

如购买不新鲜的食物、借钱给陌生人、过马路的时候不看红绿灯等,穿著打扮可能不适合天候、场合。

9.退出职场或社交活动中:

患者的运动、生活嗜好、社交活动等都逐步减少;变得被动,避开许多互动的场合,睡眠量增大,需要一直诱导才会参与事务。

10.情绪和个性改变:

如忧郁、焦虑、易怒、口不择言、疑心病重、随地吐痰、过度外向、失去自我克制或沉默寡言、特别畏惧或依赖某个家庭成员等。

失智症阶段症状

1.轻度智能障碍:

正常老化到失智症开始出现征兆之间的过渡区域,MCI在临床上每年约有10%~15%会发展为失智症。此时简单的日常生活尚无影响,但是面对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或社会环境下会出现问题。

2.初期:

患者表现出来的健忘是忘掉整件事情,例如:完全忘记刚才吃过的东西等,已造成生活上的障碍,故此时期称为“健忘期”。

3.中期:

患者的智能障碍已无法接纳新讯息,还会产生误会、妄想、幻觉、意识混浊等精神症状。有些患者的身体功能明显衰退,例如:不擅于控制大、小便,偶尔会有失禁现象,这个阶段被称为“混乱期”。

4.后期:

患者的记忆力、定向能力已降至极低,丧失时间观念和对地点的辨识能力,逐渐失去认人的能力,包括至亲,连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了。说的话毫不连贯也不相关,无法让人了解,真正进入“痴呆期”。

到了末期已失去体力,进入永久的卧床情况,最后陷于“静呆”状态。直到最末期时,成为所谓“植物人”的状态。

如何预防失智

1.多运动:

维持每周规律运动2次以上,罹患失智症和阿兹海默症的风险下降近6成。例如:走路、爬山、瑜伽、游泳、柔软体操等。

2.多动脑:

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,可使罹患失智症的风险降低5成。例如:阅读、烹饪、园艺、旅游、听音乐等都很好。

3.戒烟:

持续抽烟者每年认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较快,且阿兹海默症的相对风险上升近2倍,而戒烟可降低风险。

4.不忧郁:

学习以积极正向的态度面对生活,以静坐、运动等方式纾解压力。忧郁症患者罹患阿兹海默症的风险约为一般人的2倍,如果有忧郁症务必接受专业治疗。

5.控制三高:

调整饮食、运动,维持正常的血压、血糖、胆固醇有益健康。研究显示糖尿病会造成记忆或认知的衰退,血压收缩压>160mmHg且未治疗者,罹患阿兹海默症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。

6.多和社会互动:

多和人群接触、参与社交活动可使罹患失智症的相对风险下降4成;而孤单的人得阿兹海默症的风险却增加2倍以上。

7.维持健康体重:

中年肥胖者(BMI大于等于30)罹患阿兹海默症相对风险上升3倍,过重者(BMI介于25、30之间)升高2倍,老年过瘦(BMI小于18)者失智风险亦提高。

8.避免头部外伤:

骑自行车或机车时应戴上安全帽保护头部,并避免其他头部受伤的可能性。脑部重创者罹患阿兹海默症的风险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。

9.采地中海型饮食:

多吃蔬果、豆类、坚果、未精制谷类(含维生素C、E及B群);使用橄榄油等不饱和油脂来烹调或调拌沙拉,少吃饱和性脂肪;多摄取富含omega-3脂肪酸的鱼类;不喝酒,可适量饮用葡萄酒,但勿过量。地中海型饮食可使阿兹海默症风险下降约7成。

目前针对失智症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,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或延缓疾病进行,并增进生活品质,减轻照顾者的负担,延后患者被送到安养中心的时间。

 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