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“一日两餐” 帝王则吃四餐?

您是不是都有吃早餐、中餐、晚餐呢?这种三餐正常看起来很正常,可是,您知道吗?古代百姓可没有在吃三餐的,因为他们不像现今有“一日三餐”的概念。那么,古人都吃几餐呢?答案是两餐!

各地古人都只吃两餐?

有的人是不吃米饭就会不舒服,有的人是三餐一定要照吃。但是,您听过饿了才去找吃的吗?根据《白虎通》记载:“饥则求食,饱则弃余。”我们可以知晓,原始时期的人并没有“一日三餐”的观念,他们只有在感觉到饥饿时才去找东西吃。
那么,什么时候才出现了“定时吃饭”的习惯呢?据记载是上古商代就逐渐形成“定时吃饭”。所以,人类后来的“定时吃饭”,已经被视为是饮食文明方面的进步的标志。
到了先秦,则出现了“两餐制”,即寻常的百姓家会在一天内吃两餐--“早餐”和“晚餐”。不过,古人可不像我们这样称呼这两餐,古人把第一餐叫做“朝食”(又称“饔”,音“雍”);第二餐叫做“食”(又称“飧”,音“孙”)。饔、飧,即为“熟食”之意。
李东阳〈后东山草堂赋〉中的“朝饔夕飧”,也就是在说这两顿饭。另外一提,此成语的意思为:除了饮食以外,并无他事可做。《孟子‧滕文公章句上》亦有载:“贤者与民并耕而食,饔飧而治。”
不过,您也可别认定古人就只吃两餐。要知道古代也出现了“三餐制”呢!

“三餐制”与“四餐制”

《战国策‧齐策》就记载了“士三食不得餍”,那么“三餐制”是何时出现的呢?答案是“两餐制”盛行的先秦时代就出现了!另外,“三餐制”在大唐时期就更是普及了,然而早期古人所遵行的“两餐制”并未因此而消逝。
《庄子‧逍遥游》即出现“适莽苍者三湌(餐的异体字)而反,腹犹果然”之说,意思就是说:去到郊外游玩,要带三顿饭。郊游回来后,整个肚子都是饱饱的。
只是,在此要先澄清一点,那时候实施“三餐制”的人,并非是一般百姓,而往往是具有社会地位的贵族或是家庭富裕的有钱人。只有这几类人,才会在一天内吃三餐。不过,此时所谓的“一日三餐”算被视为“一日两餐”的补充,因为第三顿饭是有些“夜食”之意。
另外,既然权贵富人与百姓的等级不同,可以吃三餐,那么帝王不就可以吃上更多餐的佳肴了?根据《白虎通》记载:“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?明有四方之物,食四时之功也。”我们可知,帝王可是借由“四方”、“四时”等概念来享用四餐呢!那么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段之后,他们又是在哪些时间内吃饭的呢?
这“四餐”的时间分别是:天刚亮,凌晨三点到五点的“平旦/黎明”吃“旦食”;中午11时到下午1时的“日中/日正”吃“昼食”;下午三点到五点的“晡时/日晡”吃“夕食”;太阳落山以后的晚上7时到9时的“日暮/日晚”吃“暮食”。
“四餐制”看起来是能吃得挺豪华的,可是,比起现代人无时无刻都可以吃,亦可以上网购买到异国料理的状况,古时帝王的四餐似乎就不太令人觉得稀罕了。

古人哪时候吃两顿饭?

那么,古代百姓是在哪些时辰内吃这两餐呢?

食时,又称早食,它是于早上7时到9时之间的辰时所进行的第一顿饭;晡时,又称日餔、夕食,它是于下午的3时到5时之间的申时所进行的第二顿饭。由此,我们可以看出,百姓的吃饭时间,其实是与对应着农业社会的运作状况。
虽然古人习惯吃两顿饭,但在北宋时曾经出现现代人喜爱的夜市。
据说,北宋一度取消宵禁,致使夜市开始发展。不过,时人的「一日两餐」的习俗并未因此而消失喔!甚至是到了明代,人们依旧习惯「一日两餐」。不过,您可别以为只有中国人才有「一日两餐」的习俗,据说古印度人也是吃两餐的,而在欧洲中世纪(5世纪~16世纪)的饮食文化中,也曾出现鼓吹「一日两餐」之说。第一餐为主餐,多半在中午举行;第二餐的分量较少,是在晚间进食。
看完这些饮食的介绍,是不是觉得现代人很幸福呢?不仅进食时间没有限制,又出现了众多夜市小吃可供夜猫子选择。不过,幸福归幸福,还是得多注意进食时间与食物的挑选喔!大家还是定时定量,减少暴饮暴食,尽量不偏食,别吃得太油腻又太重口味而影响了身体健康呐!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